2026年初,弘美术馆将组织策划一场与温州/饮食有关的群展,展览由te editions提供学术支持,并与温州肯恩大学图书馆、南食召共同发起。
展览将以地方饮食文化为创作对象,梳理温州饮食之下的生态限制及移民变迁,或以温州的某种食物/食材作为切入点,去触及更大范围的文化语境,并以当代艺术的方法转译出来。
温州以其流动性闻名,足迹遍布全球多个国家。在全球新自由主义影响下,温州通过对外贸易促进了地方与全球文化的交融,这使得个体在离散与凝聚间辗转,人们开始追寻身份认同与归属感。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温州”与“番”,即本土与外来,这种二元对立的观念正在逐渐失去效力,新的认知框架尚在建立之中。
“走归”一词在温州话中意为“回家”,体现了温州人“走他乡、念故乡”的文化共识,展现了向外探索与回归家园之间的张力。正因如此,弘美术馆尝试以更加具象、多元的视角,调研与温州紧密相关的元素,试图回应这座城市的文化印记。
温州市地图
人类学家马文·哈里斯提出“人们爱吃的食物比回避的食物更具性价比,营养、生态等方面成本收益平衡”,日常的饮食习惯反映了生态限制下的经济价值与保存条件考量。温州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地势从西南向东北呈梯形倾斜,丘陵平原结合的地形地貌为温州的农林牧渔提供了多样化的条件,同时也影响了其饮食文化的形成——瓯菜以海鲜入馔为主,口味新鲜,烹调方法多达30种,以宴席佳肴为上,讲究“色、香、味、形、器”的完美结合。
以温州日常饮食为例,也颇具地方特色,“吃天光”当如糯米饭、清汤米面,小吃亦有灯盏糕、瘦肉丸等,更是日常生活中社会结构、文化传承、生活智慧与时代变迁的综合体现。
瓦市菜场的酱菜头档口
拍摄:Michael
店家在路边晒牛肉干
拍摄:coco
学之中西餐小吃
一个安徽阿姨开的西班牙海鲜饭,她之前跟一个在温州开西餐的西班牙人帮厨,店里除了西餐也卖疙瘩汤和水饺
拍摄:Michael
在这个驻地项目中,调研者可从一种或几种与温州有关的食物、食材和食谱进行研究,也可通过饮食结构、饮食习俗、食物变迁历史、生产方式、食用场景等方面进行切入,透过饮食文化研究,去了解当地生产、消费习惯社会认同动力的变化,并最后产出以下内容:
a)实体作品(如装置,影像,平面作品等)
b)工作坊、研讨会、社会参与式互动、文章等
成果或将作为弘美术馆2026年初展览或出版物的一部分,具体形式、场地和时间可根据具体情况商定。
自驻留计划公布以来,我们共收到91份申请,申请者地域分布广泛,学科背景多元,为项目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基于申请者的个人履历、创作实践及驻留方案的评估,并结合其与食物及在地文化互动的契合度,我们与部分申请者进行了线上沟通与讨论。经综合考量及保证驻地资源合理分配的情况下,最终选定以下7组创作者入选驻留计划。
「陈嘉诚」
陈嘉诚,艺术工作者,独立研究者,现居南京。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景观建筑学硕士,佐治亚大学文学士,2024年发起地域精神实验室 (LoST)。他的艺术行动循迹于知识生产体系和生命栖居的星球大地之间,探索在地认知的复杂性。作为研究者,他以“文本-图像”为媒介,展望传统与遗产持续演化的可能。他的跨学科背景促使其常常尝试不同的创作形式,常用的工作方式包括数字绘画、设计叙事、绘画、装置、视频等。
过往研究主要探讨“地方性”“场所认同”等概念在设计叙事中的可能,并通过设计提案和艺术作品探索不同语境中“地方”演化的可能,反思变化过程中社会价值观的更新。具体涵盖的议题包括:区域景观演化、传统仪式更新、历史遗迹思辨、基础设施意义重构等。结合田野调查、档案研究和质性访谈等研究方法,研究行动所打开的认知维度最终凝结为艺术作品对受众的某种“触发”。
2024年在北丘当代美术馆开展的“山汽莫测”项目,以最终展览所在的隧道空间为考察起点,发起了对城市剩余空间的具身研究。与此同时,该项目聚焦城市山体呼吸,反思现代测绘制图技术,试图以七件定制作品为此处的场所复魅。
山汽莫测(收集山的汽), 北丘当代美术馆
山汽莫测(研究图绘) 北丘当代美术馆
山汽莫测(展览入口) 北丘当代美术馆
「高其蓁」
高其蓁是一位跨媒介艺术家,生于浙江温州,现居柏林与景德镇。她的创作游走于食物、植物、纺织物与雕塑之间,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手法对待平静的材质。“烹饪”织物,“缝纫”腰果,“包裹”胡萝卜,她用双手赋予材料新的力量,探索着自然、时间、记忆与情感的复杂交织。她擅长将创作过程视为一种“雕刻化”的实验,在各种“容器”中捕捉时间的痕迹,折射现实中的愉悦与困境。如同一本立体的故事集,邀请观者驻足凝视,重新发现被忽视的日常之美,感受大自然蓬勃的生命力,唤起对脆弱事物的珍视与关怀。
艺术家专注于日常饮食与手工劳作,享受身体的每一个时刻,记录每一个柔软而坚韧的时刻。她观察被人们忽略的生动片刻,植物成长过程直到被采摘变为食材,丢弃的尾料和煮熟的食物走入两种境地,他们有时慢慢干裂,有时成霉,有时被搅和成河。其中发霉物与发酵物为她的心头至爱,反哺重生的物质们涅槃一般地面对年岁。
此次走归计划聚焦于温州特有的咸菜蕻、雪里蕻等食材,进行多维度探索:观测食材本身的特质,与染织结合;田野走访菜咸加工小作坊与企业工厂的情况,学习制作一份独有的腌制方法;剧本创作影像以菜咸为引,探讨温州地方文化与饮食传统之间的深层联系,以及食物承载的记忆与情感。
本次驻地她将与林莱尔,浙江温州人,影像艺术家一起合作。
捕梦网 2020
草线,干鱼
捉梦中咸鱼,涧中淌好运
心 2020
毛线,白菜心
摇篮曲 2020
马海毛,腰果,塑料珠,松茸,漆盒
用一根针穿越腰果,是被油脂包裹住的感受,轻轻扎穿了一个泡泡
「胶冻小组」
《胶冻剧场》是一个装置艺术和拓展影像表演。它旨在通过创意反馈制作一件作品,涉及四位艺术家,他们的创作灵感来自温州菜肴“胶冻”的研究材料。每位艺术家根据自己的角色,提供信息并合作完成自己的贡献。这种制作方式由郑叶舟主导,并由陈紫(研究与写作)、卡米尔·卡塞米尔(表演性与物体构成)、胡安·弗洛雷斯(动态与声音)和他本人(动态/静态影像与数据)共同推动。
1. 郑叶舟是一位视频和行为艺术家,专注于影像和视频装置艺术。他利用凝视行为的越界特性,以及凝视与被凝视者的互动,通过影像和装置来呈现人和其环境,以及环境和物之间的诗性和距离性质。他相信没有无辜的影像,并反思其制作方式,希望去消解影像固有的制作流程乃至放映方式,并用他实验动画和电影的制作经验从方法上对其解构。叶舟拥有埃默森学院(Emerson College)的电影艺术学士学位,以及芝加哥艺术学院(SAIC)电影、视频、新媒体与动画专业的硕士学位。他的作品展出包括芝加哥 Chinese American Museum of Chicago,John David Mooney Foundation,纽约Uncanny Gallery,首尔的CICA美术馆,和墨西哥城的FAA Art Action Festival。
2. 陈紫(她/她的,生于中国常州) 是一位艺术史研究者、独立策展人和社区构建者,现居芝加哥,即奥达瓦、奥吉布韦和波塔瓦托米原住民的土地上。专注探讨人类与非人类的多种共生关系,她将对生态批判理论、原住民知识以及群岛思维的研究,结合于其策展和理论工作,并置于全球南方掠夺性资本主义的脉络之中。她拥有芝加哥艺术学院的现代与当代艺术史硕士学位,以及波士顿大学艺术与建筑史和法语研究的学士学位。作为由艺术史学者发起的社群Working Title的联合创始人,陈紫通过AAH对话系列、委托项目以及跨机构的合作,在芝加哥及更广泛的艺术社区中促进学者与艺术家的交流。她曾担任Muña 2024驻地艺术写作者、Mildred's Lane驻地艺术家,并作为演讲者参与在芝加哥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的学术会议。
3. 胡安·爱德华多·弗洛雷斯(Juan Eduardo Flores)是一位驻芝加哥的艺术家和教育工作者,致力于通过运动、声音和“流动影像”作为媒介,探索我们与控制与熵、存在与虚无之间的亲密关系。他的创作实践还强调记录从A点到B点的渐进过渡过程中所发生的转变。其他探索和兴趣的主题包括:对从简单到复杂系统的压力测试,自动化与手工劳动,日常生活的诗学,以及奇观的美学。他拥有康涅狄格州立大学(Connecticut College)艺术学士学位,并获得了阿梅曼艺术与技术中心(Ammerman Center for Arts and Technology)的证书,随后获得芝加哥艺术学院(SAIC)艺术与技术研究的硕士学位。目前,他在芝加哥艺术学院建筑、室内建筑与物品设计系担任兼职教师,并在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教授新媒体艺术与物理计算课程。
4.卡米尔·卡塞米尔(Camille Casemier)通过学习舞蹈和木偶戏开始她的艺术生涯。她将她的编舞敏感性带入她的创作实践,涉及各种材料,包括物品、语言和影像。她对事物“生动性”的敏锐感知,使得她的项目常常从一个单一的物体出发,扩展为跨越页面、舞台和屏幕的手势网络,这些手势往往通过相机和观众进行媒介化。她作品的核心主题包括收藏和档案,受她在二手商店的日常工作以及她与芝加哥文化机构的互动影响,如芝加哥田野博物馆和芝加哥艺术学院。她近期的项目批判性地探讨了价值、文化遗物、收藏实践和积累的文化遗产之间的交集。卡塞米尔的创作轨迹深受她在面包与木偶剧团(Bread and Puppet)的经历以及在新学院(The New School)舞蹈学习的影响。她拥有密歇根大学的艺术与戏剧联合学士学位以及芝加哥艺术学院(SAIC)的表演艺术硕士学位,目前在该校绘画与素描系以及表演系担任教师。她的作品曾在多个场所展出,包括墨西哥城的Festival Arte/Acción、日惹的印尼表演性绘画论坛、黑山学院Re-Happening、德国哥尔利茨/波兰兹戈热莱茨的Performance Art Studies #73,以及芝加哥国际木偶节的Volkenburg木偶戏研讨会等。
「沙爽」
沙爽是一位专注于社会艺术方向的艺术家,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出生于温州,生活、工作在上海。她研究公共关系、公共空间与在地实践的研究与艺术探讨。她的作品制作手段涵盖了绘画、装置与社会介入,艺术项目以“合作共创“作为工作方法。她长期关注关系中的“标准化”、“对立与流动”,以此作为研究线索,从图像和事件出发,关注着迁徙 (displacement)、变革(change)、回忆(memory)、社群(community)为关键词的社会议题。
「Tagtogo云上索拉兮:牛群数字监控艺术计划」是一个社会参与式艺术项目,由艺术家沙爽在上海一家畜牧健康大数据公司设立的创意生产部门推动发生。项目以牛为线索,记录城市边線地带以及乡村现场中,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通过拍摄、速写和木刻版画等方式,创作者和公司创始人在前期进行了地图田野。项目所希望关注的议题包括了迁徙、变革、回忆和社群。项目探讨了监控和大数据的使用,以及新旧养殖方法的兼容性一一通过跨学科艺术和合作参与方式,去推动艺术项目的发展。艺术家计划将项目分阶段策划、创作和展示,并将去连接多个现场,形成完整的社会实践项目。
「Tagtogo云上索拉兮:牛群数字监控艺术计划」
「饭饭之辈」
Steve成长于天津和北京,目前于耶鲁大学就读博士项目。曾在东亚、北美及中东多个国家生活的Steve对于旅行、饮食和社会科学相关话题有着浓厚的兴趣,并有着丰富的饮食和媒体行业从业经历。Steve和多位合作伙伴共同运营名为《食无巨细》的播客栏目,以及微信公众号 A Proper Dish、A Proper Drink。
受到Anthony Bourdain影响的他希望通过旅行与饮食写作,探析食物背后的政治、历史与社会维度。尤其是通过访谈与观察,记录个人如何体验和应对塑造当地情境的宏观力量。在研究与写作中,Steve特别关注移民、冲突、经济发展以及制度(institution)与饮食实践(foodways)之间的互动。通过将学术研究与创意表达相结合,他希望让更多人关注并理解食物背后更为宏大的历史与社会关系。
倪雪莱,成长于上海和广州两个城市,现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她的实践包含表演、影像,以及数字艺术,聚焦于身体和声音是如何储存、接纳、唤起人的情感与记忆的,并试图在创作表达中抵达一种瞬间的真实。2024上半年,她与裴瑜在深圳东门进行了五个月的田野研究,合作拍摄独立纪录片《东门神话》,从人类学视觉出发探讨了直播行业现状、户外主播的生存状态,以及地方公共管理的策略。研究方法上,她期待关注直播行业和当代青年的生存状态,基于田野进行长时间的观察与体验,感受和捕捉研究对象的情感和经历。最近转向声学相关的领域,探索人类如何体验和解释身体内部的声音,尤其关注它们和运动的联系,试图从身体的内在感受出发,和想象人类身体内部的声景。
裴瑜于上海长大,现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她是一位研究者与创作者,从人类学的视角出发,结合纪实和感官的不同风格,她在尝试以影像为媒介呈现记忆与情感,探索其和空间、性别、权力,及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交叉性,寻找阐释性语言与各种形式的意象的模糊边界,并关注于后者的不确定性所能传达的特定意涵。基于五个月的田野,她与倪雪莱合作在深圳拍摄了关注户外直播主播的纪录片《东门神话》,并在其中探讨了当今的直播行业现状、主播生活的不稳定性、及地方公共管理政策的策略与张力。
裴瑜的研究兴趣包括移民、离散、性别、青年亚文化、情感和记忆的政治,她结合田野观察、民族志写作与影像创作,聚焦于东亚社会和后社会主义语境,以日常生活和个人历史为切点,试图回应情感和记忆的政治性,关注其的形成与表达如何与社会结构、权力不平等、及特定群体的历史相关联。
「吴靖冉」
吴婧冉Tracy,2002 年生于山东,影像与文字创作者。2025年毕业于美国维斯大学Wesleyan University,工作室艺术与人类学双专业。
其艺术实践结合田野调查、关系美学与社会干预,研究兴趣由电影拓展到实验影像装置、多模态民族志等包含表演与合作元素的创作过程。其中情动理论与多感官人类学常作为其创作起点,通过具身经验探索现代性的特征和变化对人主体性的塑造;食物研究和饮食人类学作为其中重要分支与个人生活兴趣的交叉点,是她长期探究的创作领域。在影视制作、电影策展领域的工作经历使她在创作中投身对真实与虚构间模糊边界及其构建的思考。在致力于美术馆民主化的同时,把互动、表演性和策展实践融入人类学研究方法,推广人类学在公共领域的传播。
「植南门市部」
植南门市部于2021年发起,专注于植物人文研究与公众互动。初期,我们以写作、工作坊和对谈为方法,基于植物历史的档案研究,开展“植南小报”项目,再通过访谈、地方文献研究等跨学科田野调查工作,以“植物的地理”为视野反思文化中的隐秘、断裂、流动与覆写。随后,我们也在尝试不同的研究路径,例如尝试以展览、声音等实践中激发新洞察。我们希望超越学科框架,结合知识性体验与可触摸的经验,以回应真实的世界流变。
杨杭平(b.1995年),艺术家,植南门市部联合发起人,工作生活于法兰克福与上海。他目前就读于法兰克福史泰德美术学院纯艺专业,师从梁慧圭教授。2017年,他在同济大学获得环境设计学士学位,并于2021年在同济大学兼任客座讲师。他以雕塑、装置为主要媒介进行工作,其实践关注生产性景观与植物地理的时空交集。
刘苏(b.1999年, 现居于法兰克福和无锡),目前在Städelschule学习纯艺术,师从Willem de Rooij。他的研究实践关注设计、制造的历史与跨文化叙事,并在创作中拨弄知觉的脆弱易变。他的作品常常受到不同人造物在演变中的意外交汇启发,通过雕塑和装置构筑具有表演性的表皮。他的作品让人联想到晾衣架、枕套、柱子等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并以精巧的技艺重构:看似刺绣的图案实为绘画,貌似珍珠的帘幕却由米粒穿成。
在本次驻留计划中,刘苏以植南门市部特邀研究员的角色和杨杭平一起展开实践。